“千秋镜鉴——中国古代铜镜展”开展

信息来源:弘博网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8-08-14       作者:

“千秋镜鉴——中国古代铜镜展”将于2018年8月10日至9月10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出,该展览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携手非国有博物馆策划的又一力作。此次展览共展出广东大观博物馆藏铜镜136枚、拓片23件,年代跨越战国至唐代。通过多种纹饰和造型的铜镜,展览将引导观众鉴赏铜镜千余年间“美的历程”,探索中国古代铜镜文化及其内涵。8月10日开展当天,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免费向公众开放。

千秋镜鉴,见证 “美的历程”

铜镜,是中华民族青铜器中独成体系的实用器和工艺品。它萌生于新石器时代,兴起于战国,盛于汉唐,而衰于宋元。此次展览以时代为主线,共分为三个展厅,带领观众分别走进战国铜镜、汉代铜镜以及唐代铜镜的世界。

战国铜镜是中国铜镜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,其规范化的形制、精美的纹样,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已经走向成熟。战国铜镜以楚式镜最为突出,瑰丽奇谲,独特的山字纹、缜密的羽翅纹、灵秀的龙凤纹和活泼的猿纹,透空、镶嵌、错金银、彩绘等特殊工艺,使铜镜极具艺术魅力。

到了汉代,铜镜迎来第二个发展高峰,精美的镜背纹饰、丰富的铭文内容、精良的铸造技术,奠定了它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。汉代铜镜的存世量极大,类型丰富,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。

唐代铜镜造型新颖、题材绚丽、铸造技术精湛,既有艺术美的魅力,又与现实生活相和谐,开启了中国铜镜史的新纪元。新形式、新题材、新风格的铜镜逐渐确立并成熟,花鸟镜出现并流行起来。

从战国至唐代,大观博物馆收藏的铜镜蔚为大观,铜镜作为一种实用生活器,让今人得以管窥古代物质生活的一角,而铜镜蕴含的文化内涵,也揭示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征。

铜镜中的大观世界

在铜镜发明之前,人们以水照容,直至战国时期,仍有人以水为镜子,盛水的铜盆称为“鉴”,即用于盛水照容的盆子。现今最早的青铜镜发现于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墓葬中,这时候的铜镜表面比较平整、可系绳线,镜背则装饰简单粗糙的几何形纹饰。随着工艺技术的发展,战国至秦汉时期铜镜铸造工艺快速发展,形成了多种造型、纹饰和工艺的铜镜。

从造型来看,铜镜可分为镜面和镜背,镜背往往饰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内容丰富的铭文,这些纹饰或铭文的产生和流行,与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艺术等息息相关。铜镜的纹饰和铭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:战国时期,流行山字纹铜镜、连弧纹铜镜以及雷纹镜等,体现了这个时期人们对自然的崇拜,而楚式镜中大量的龙凤纹也体现了楚人“尊龙崇凤”的风尚;汉镜的主题纹饰从虚幻神秘的世界转向了清新世俗的现实世界,这一时期流行草叶纹镜、星云纹镜、博局纹镜和禽兽纹镜等,极具艺术性和装饰性,而汉代铜镜上铭文也是历代镜铭中最为丰富的,不仅体现了时人的美好祝愿,还具有一定的商业广告意识;到了唐代,铜镜的形式也突破了圆形和方形的传统,出现了菱花形、葵花形等花式镜,“菱花”成为铜镜的代称,这一时期的铜镜吸收了佛教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特点,如宝相花纹镜和葡萄纹镜等唐镜极具异域风采。

南博馆再次携手非国有博物馆

“千秋镜鉴——中国古代铜镜展”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首个铜镜主题展,一方面与南越王墓出土的精美铜镜相互辉映,另一方面则引进了非国有博物馆的馆藏铜镜精品,这也是南博馆继2016年“美成在久——中国原始青瓷展”后第二次与非国有博物馆携手办展,充分结合了公办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的特色和资源,体现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责任与担当。

此次展览展出了大观博物馆珍藏的136枚精品铜镜,不仅丰富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参观内容,也扩大了大观博物馆在岭南地区的受众,为这些难得的铜镜提供了与更多公众见面的机会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公办博物馆的优势和作用,与非国有博物馆加深合作、互通有无。

广东大观博物馆简介:

广东大观博物馆坐落于佛山市南海区千灯湖畔,是经广东省文物局批准成立的非国有博物馆。馆内藏品涵盖古代青铜器、青铜镜、陶器、瓷器、古钞等门类,种类繁多,且大多数系同类文物中的精品,其中馆藏国家一级文物一百五十件,得到文博考古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。大观博物馆充分发掘收藏文物的历史、文化、艺术、科学价值,并根据藏品的特色,确定了三个专题展览:青铜之光——青铜器、镜鉴之明——青铜镜、丝绸之路——丝路遗珍。


Copyright 2010 daimiao.cn. All rights reserver. 备案号:鲁ICP备10209964号

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: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:0538-8261038

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

您是第 位访客

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・购票
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
岱庙云守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