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公渠:一项利民的水利工程

信息来源: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1-01-28       作者:陶莉

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为利民者树碑立传以褒扬之,清光绪《曹公渠碑》与《双龙池碑》就是如此。两碑现立于岱庙遥参亭前双龙池东侧。《双龙池碑》是知府曹濬澄自述兴建水渠始末的记事碑,而《曹公渠碑》是泰安人为知府曹濬澄、县令曹钟彝歌功颂德的德政碑。两碑从不同角度记载了发生在清光绪七年(1881)的一件大事,即泰安府知府组织兴建水渠,引泰山山泉水入泰安城之事。


曹公渠碑

清光绪年间,泰安城内饮水情况是水少且水质不好,井水多苦涩,泰安人都深以城内无蓄水池为憾,特别是因为水少,每当城内发生火灾时都无法进行施救。而泰山上却有着水质甘冽的山泉水,引水下山成为一种迫切生活需求。为此,泰安士人李文诰曾专门撰写《禀请开渠引水入城稿》备述引水之利、筑渠之便,提出“泉疏王母池,引南行,以灌溉”的施工方案。清光绪四年(1878)时任泰安太守的增瑞、泰安知府梅启熙都曾有兴建水渠之议,但两人都工未兴而去职,离开了泰安。

清光绪七年(1881),知府曹濬澄、县令曹钟彝到任伊始,就体察泰城民情,探询百姓疾苦,做了许多好事。面对泰城严重缺水的问题,知府曹濬澄、县令曹钟彝与岱庙道士张传彬一起相地理,察水源,最后确定了在泰山八仙桥以南筑坝建渠,导引东溪梳洗河水自王母池而下,入城,环绕岱庙的施工方案。为方便蓄水,又便于百姓取水,曹知府命人在位于当时泰城中心的遥参亭前“结大池以蓄水”,池内西北、东南角各设有一个进出水的石雕龙头,池因此而命名为“双龙池”。又于城内各处依次开挖小蓄水池,水流穿行于通衢陋巷之间,方便老百姓取水饮用。水渠的修建极大地缓解了泰城居民饮水难的问题,并且修建水渠的费用均为曹知府动员府、县两级官吏捐款资助。泰城百姓为表达对曹知府、曹知县的感激之情,将水渠命名为“曹公渠”,并为其树立功德碑。


双龙池碑

对于这项引水工程,因其利国利民,时人多有记载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泰安知县杨承泽所修《泰安县乡土志》、民国初年王介藩《退轩旧闻录》等著作、以及泰安进士汪宝树、泰山寓公赵尔萃、沈兆祎等名士,都对此工程评价颇高。此外泰山王母池南梳洗河西岸崖壁上的“曹公渠”“泽润生民”“犀带分流”“水不在深”“育德”“清如许”“元脈”“廉让分甘”“源清流洁”等题刻也均与此工程有关。

曹公渠作为泰安城内最重要的一项水系工程,它集中体现了泰安人民的集体智慧。《双龙池碑》《曹公渠碑》也成为后人研究泰城水利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。


Copyright 2010 daimiao.cn. All rights reserver. 备案号:鲁ICP备10209964号

泰山岱庙版权所有 地址: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191号 电话:0538-8261038

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212号

您是第 位访客

泰山景区官方售票渠道 美团・购票
泰山岱庙微信公众号
岱庙云守护